2025年秋学期教科研十项主要工作
2025年秋学期教科研十项主要工作
部门 副园长室 责任人 贾静
项 目 | 工作内容、要求 | 备注 |
1 | 以儿童友好为“出发点”,创设儿童为本新环境。进一步加强“像树一样生长”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打造集安全、美观、有儿童味的校园环境,环境中彰显文化理念,建设有有温度、有爱的儿童友好育人环境,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营造有爱的班级体,保教三人为幼儿应该全接纳的班级环境,用儿童的视角建设班级区域、主题墙、班本项目学习墙等,借助“儿童海报”展示儿童的所思所想,让儿童的思维看得见,打造儿童自己的育人环境。本学期,9月班级环境调研中自然角及种植园地专项调研、10月班级项目(主题)墙展评、11月下午操调研、12月幼儿多样化表征调研等;各年级组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活动需要以年级组为单位优化公共游戏区域,如:儿童议事厅、各专用室、室内公共游戏区、户外游戏场等教育环境的优化提升。 |
|
2 | 以幼儿发展为“落脚点”,育优全面成长新未来。科学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优化完善幼儿一日作息,保障幼儿每天3小时游戏时间、2小时户外活动时间、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合理制定幼儿主题实施方案、周计划及日计划,关注幼儿各领域的均衡发展;重视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走进幼儿活动现场,融合教育实践有新突破,为特需儿童提供更适宜的关照与指导;完善幼儿发展评价体系,充分运用“一起长大”,优化保教管理工作及课程建设;继续使用马赛克观察法,鼓励幼儿使用儿童相机进行观察及自我评价;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及比赛活动,如:幼儿科普剧、亲子故事、幼儿乒乓球、幼儿啦啦操等,在活动中增强勇气,积累经验,增强自信心及集体荣誉感。 |
|
3 | 以课程建设为“支撑点”,塑优教学质量新体系。持续完善“慧探”园本课程,科学建构保教质量评估体系,优化评估内容与方式,推动园本课程体系从“有”到“优”的内涵式发展;有效落实课程“三级”审议,加强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开展“333”常规调研,以改进优化保教工作为目的,重视调研结果的有效运用;优化园本节日节气活动,突出幼儿主体地位;持续开展询证.生长“师幼互动之幼儿表征”系列园本教研,解决课程实施中的共性问题,以课程为依托,精准有效提升日常保教质量。本学期,9月小班“百日”庆祝会、10月国庆节、11月“彩虹花”创艺节、12月“小勇士”运动节、1月新年庆祝活动等,月月有课程活动重点,将课程融入日常教育教学。 |
|
4 | 以课题研究为“突破点”,创优品牌发展新路径。梳理、总结班级项目研究经验及成果,高质量完成省陈研“十四五”《促进关键经验生长的户外项目活动研究》结题工作;持续开展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中国原创绘本的概念性游戏开发》深度研究阶段,聚焦“游戏世界”4D开发框架与实施策略,积累有效实践案例,形成教学经典范式;以“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师“体适能”实验园、区“啦啦操”联盟校等项目为抓手,加强日常保教配合,重视幼儿体能发展情况综合评价。本学期,开展课题研究项目活动的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展评,撰写省陈研结题报告、物化《班级项目案例集》、发表获奖论文案例集、班级项目手册及日历、班级项目绘本等研究成果。 |
|
5 | 以分层研训为“着力点”,搭建队伍成长新平台。加强教师专业理论学习,完善“小伞兵成长营”分层研训机制,持续开展“新芽”“新苗”“新睿”小伞兵成长营分层培育工程,对骨干教师培养精准培育,帮扶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促进骨干教师持续增长;以“看见成长的力量”为目标,与幼儿共建课程主题,构建园级教师系统化研训及教师个性化研训的“N+”培养模式,满足教师专业全面及个性化发展需求;支持各项目组开展多样化的研训活动,评选优秀项目组及优秀个人,完善教师研训激励机制;加强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研训,提升阿法蛋、平板、儿童相机、贝板等信息化设备使用率,探索数字化教学实践,推动数字化课程改革。本学期,努力做好申报市级“四有”好教师内涵项目准备;全面建设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完成无锡市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认定;以日常观察记录为重点,组织教师开展观察解读幼儿多样化表征专业技能专项系列培训;增强教师智能化教学意识,组织贝板、阿法蛋等数字化教学培训,开展相关教学研讨;开展“师幼互动”之幼儿表征系列园本研训,同步“211”读书行动;完善教师项目组研修机制,扎实开展互评互鉴项目组活动,评选优秀项目组;选拔、辅导优秀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市区级教育活动各类比赛,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
|
6 | 以家园社共建为“链接点”,聚优协同育人新合力。组织新年度园务委员会,收集多方资源,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合理建议,丰富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及园本课程;持续开展“自然.慧探”亲子户外课堂、家长助教、家长会、家长半日活动、家园共育讲座、沙龙等活动,加强家园之间的密切配合,极力探索家园社有效“融合”的链接点,发挥“三位一体”育人合力;持续支持维德融科幼儿园帮扶工作,针对结对园的难点工作,结合本园资源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帮扶。本学期,召开2025年秋学期家长委员会;加强家园沟通与交流,完成每学年每位幼儿家访工作,促进《学前教育法》有关家园合作的有效落实;每月组织丰富多彩的“自然.慧探”亲子户外课堂,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开展多样化的家长助教活动等,形成家园社协同共育良好生态。 |
|
7 | 以课程衔接为“过渡点”,创新幼小衔接新路径。积极落实《幼小衔接指导意见》,与江南实小深度衔接,加强儿童、教师、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深度研究与交流。以“融合”“互通”“协同”为原则,形成家园校社“幼小衔接”协同发展共同体。明确衔接发展目标,初步建构园校衔接共建机制;优化教研方式,聚焦教研重点、拓展教研时空、革新教师方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共读衔接书籍,观摩教学、游戏现场,开展主题沙龙、案例分享、家长座谈、专家讲座等研修活动;共建“衔”与“接”的课程链,以文化浸润、体适能项目、智能化教学为衔接抓手,幼儿园与小学一年级班班结对,继续探索“慧探”衔接课程。本学期,梳理“幼小衔接”优秀案例,开展联合教研主题数字化教学现场实践探索;邀请专家开展“幼小衔接”相关专业讲座及指导;密切与社区党建联盟开展亲子阅读、义卖、参观地铁站、邮局等联动活动,充分挖掘周边教育资源,充实园本课程内容,形成育人共同体。 |
|
8 | 以因材施教为“融合点”,夯实随班就读新举措。幼儿园在环境改造、教育教学、专家指导等方面给与特需儿童及家长更多的支持与关照。开学初做好特需儿童的排查,根据融合对象的特点及家长指导需求,制定融合教育工作计划,开展家园社协同共育联动、教师融合教育故事分享等活动。环境支持,常态化环境的特殊用意;生活支持,一日生活的特殊关照;课程支持,随班就读中的个别训练;四是,专家支持,医教康“三位一体”的入园指导。鼓励教师积累班级融合教育典型案例,及时总结反思,提升教师融合教育专业素养。本学期,创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高质量完成市级评定;加大融合教育论文案例评选,鼓励人人参与,关注因材施教;继续邀请专家入园指导,组织融合教学活动观摩研讨,积极参加区融合教育教学比赛,提升教师融合专业素养;针对本学期身体特需儿童教多的现状,联合园保健部门,优化调整特需幼儿个别化学习计划,扎实做好日常生活照料和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提升融合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得到最适宜的教育。 |
|
9 | 以共享资源为“共建点”,加强公民结对新突破。加强与经开星宇幼儿园、维德融科幼儿园民办园结对共建力度,建立互融、互助、互通、共长长效机制,提供专业引领、资源共享、调研督查等指导与服务。组织结对园之间教育教学互相观摩研讨、管理岗位跟岗、骨干教师结对帮扶等活动,如邀请结对园参加班级项目展评及园本教研活动、半日活动视导等活动,在市优创建、日常管理、教育教学、教师培养、幼儿发展、课题研究等方面取长补短,互研共进,形成学习发展共同体。积极与市内仙河苑等优质园学习、交流与互动,推荐骨干教师跟岗学习,将两园优秀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进行有效推广,提升园所之间的共同发展。 |
|
10 | 以各美其美为“成长点”,共绘华星发展新蓝图。基于园所现有条件和发展规划需求,做好集团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与锻炼平台搭建。问卷调查,了解集团教师发展需求。了解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困惑和发展愿景,找准教师专业发展的着力点;制定主题式专线研修计划,聚焦教师专业发展难点与痛点,合理制定安排集团园全体教师专业培训内容,细化每次研训方案,有效落实每次研训,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搭建教师发展平台。组织教师多样化交流、展示、分享的平台,给与集团教师相互跟岗、挂职、培带的机会,吸收多园优质管理、教学、家园等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快速发展。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