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秋学期大(四)班班级项目:快乐的小木匠——STEAM视野下花架的诞生
2023秋学期大(四)班班级项目:快乐的小木匠总结
开学初,孩子们在布置阳台植物角的时候碰到了难题——花架松松散散的,东倒西歪,像一生病的人,没有力气。而且花架小小的,小朋友们带来的植物无处安放。听说今年暑假我们幼儿园添置了一个木工坊。让我们化身小鲁班,走近木工的世界,看看能不能找些有用的材料,组装一件花架吧!
基于幼儿的现实需求和木工坊创建的契机以及幼儿探访木工坊的高昂兴趣,我们老师初步预设了孩子们可能探索木工的过程中可能会获得的发展。并且在围绕某个花架项目活动开展研讨时,我们链接了高瞻课程中关于数学、科学和技术、创造性艺术、学习品质、社会学习等四个模块的20条关键发展指标,结合本班的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照上述关键发展指标进行识别、判断、剖析在这个项木活动中幼儿可能获得的关键经验。
项目活动开始前,我们倾听幼儿的声音。灿灿说:要有做花的材料。素馨说:所有的材料要固定好,架子才不会歪歪扭扭。大米说:要一层一层的做。文铄铄,还需要螺丝钉、锤子这些工具;祎张说:我们家的花架有三层,可以放很多盆花。教师这时提供支架,引导幼儿如何观察、制作一个架子。在观察中我们发现,架子是三维结构,可以用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来描绘一个架子的形状。在此基础上,幼儿和老师共同设计了“花架亲子共查表”,幼儿近距离观察家中花架或其他架子的形态特征、初步记录各组成部分的形状、进行长度测量。调查表分享交流时,小朋友发现孩子们家中的架子按形状分可分为:方形、阶梯形、错层形;还可以按照材质分为铁质的和木质的。通过在家中的实地调查,幼儿对花架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方式二:观看木工工作的制作视频,幼儿初步梳理了制作花架的流程。
老师以问题驱动孩子思考:要做几个花架呢?大米说:做一个大花架。把全部小朋友带来的植物都放上面;荣麒提出质疑:“这么大的架子放阳台也太挤了吧”紫菱说:“对啊,而且小朋友也搬不动”。知非提出了主意:“那不然我们大概计算一下,做小的花架,再组合”。小朋友们很赞同这个提议。以现在花架能存放花盆的数量为准,小朋友们记录两层大概能存放12盆,那还需要多大的花架呢?“很多,至少能放二十多盆的花架”“一起做,一人做一个足够了”孩子们说。大班已处于合作游戏阶段,他们已有自主合作的意识。基于此,老师鼓励他们通过自荐法、推荐法、游戏法等选取小队长,接着按照起队伍名称、设计花架、分享交流的思路开展。
花架设计开始了。老师作品分析时发现:幼儿的设计图大多为规则的方形结构。木工坊参观时,孩子们在认识工具、试穿护具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几个问题:1.很多工具都没用过,不会使用。2.锤子、工具少,若人人参与的话工作时不够用。怎么办呢?在日后的几次活动中,我们时常进入木工坊进行简单创作,学习钉钉子、锯木板的技能。孩子们在尝试中发现了新问题:若按照设计图的话,主材料不够用。木工坊长木板很少;等长的木棍少,不能拿来直接使用。但看到木工坊新添置的很多圆木片,孩子们很快想到了新的主意:可以利用圆木片当做底托,再优化设计图纸。于是,基于材料的现实,孩子们的设计进入了2.0空间。这次,幼儿的设计不再仅局限于方形结构,设计造型走向多元、丰富。为了正式操作顺利进行,老师鼓励幼儿运用建构工程上的建模思维,几组幼儿分别运用清水积木进行建模,用花盆实际估算承重能力和层高。在此,二维图纸走向了三维的建构,极大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感。为解决在木工坊遇到的材料少、工具不够的问题,幼儿共同制定了倡议书,对花架可能用到的卷尺、锤子、锯子,废木料进行收集。还邀请了有经验的家长助教,学习技巧。请爸爸妈妈帮我们扶着木材,我们来操作。
花架完成啦。小朋友们小组合作的作品形态各异。孩子们分散的花架置于自然角尝试组合、调整。把多余的花盆承在上面测试承重能力。不久,生机一角落成了。我们终于解决了花盆无处存放的难题。同时,各小组回顾梳理项目活动过程,形成了有集体智慧的记录图。
这是一场全班幼儿人人参与的项目活动,项目实施路径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把握了项目活动的价值。教师和幼儿在回顾项目活动时也发现了实施的困境:如场地难以容纳所有幼儿操作活动;幼儿操作技能薄弱,教师需要指导的地方很多;分组可能过多,幼儿操作时,教师只能观察到个别小组的问题等。
项目活动后期,我们教师立足整个项目活动中幼儿的行为,实施过程成效进行评价。幼儿在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维度都得到了发展。
用户登录